得有这么些人
谜笛在敷面膜。绿泥清洁型,满脸黑绿,走出去可以吓活鬼。于是想,趁着这十五分钟,照顾一下荒芜了太久的blog和自己的情绪。写点什么吧。
前段时间贴了两次王小波十年的追忆文。反响不好,被老贺告知大家都说看不懂因而不喜。也许因为只是引用。于是来照顾一下大家的情绪,不转载别人的东西,写写谜笛是怎么对王小波逝世十年心存感激。我不了解王小波这个人,看他的东西也少。我关注,我讨论,是由纪念他逝世十年,迷笛看到一个可能得到肯定答案的假设:
一个人在现实的世界之外,是否还应该拥有另一个慰藉心灵的世界?
王小波的回答是:“人只有一个世界是不够的,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------是的,我们都需要营造这样的一个世界来抚慰自己的心灵。”虽然这同一句话由千差万别的心灵看出去一定是千差万别。但是大家都这么真诚的被打动了。四处引用,大声宣读。让迷笛也能够走出内心的矛盾,更自由一些,更平衡一些。
看不懂吗?试试看回答下面的问题。
一个工科博士生应不应该过于勤奋的更新blog?是不是不务正业?
一个成年人,是不是仍然被允许对世界抱有真诚的善意。选择被尘世的微小快乐打动;选择远离那些阴霾的冰冷的人群?
阳光明媚的五月里要昼夜颠倒努力工作,是否如人所言,变成了一架没有感情和趣味的工作机器?
这些细枝末节且无聊的每天的挣扎,有多少是源自于心里的“我应该”和“我想要”。
是谁告诉了你,“你应该”?
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被功利着养大的。我们总是被告知要朝着一个身外的某个目标前进才是“对”的。要万人瞩目,要为什么奉献终身,或者要为什么健康工作。
大声说,为了自己的心灵而生活,为了幽默的(哪怕是黑色的)生活而生活,并这样生活着,自王小波起。而在王小波去世十年后,南方都市报又告诉我们,做这种为了自己心灵而生活的人,追求自由的人,恰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。它的意义,也需要高于我们所必须献身的什么。而这个论断,以前似乎是不对的。
这一切给现世的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:一个人可以“既理性又激情,既现实又浪漫,既精英又平民,既深刻又有趣”的生活。这样无数身体跳跃这样基因的人(谜笛恬着脸算自己可以感应他他们的基因),由此不再感到孤独和被鄙视;由此看到:人们有可能这样同时着,并且幸福着。
要同时着。所以不要反过来,因为浪漫丢掉了现实。安替很久以前就给了一个解决方案。大意如下:
“
……
一、我们不能饿死。如果你的记者工作是你唯一的饭碗,取悦领导是你唯一的活路,你是根本无法谈什么理想的。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,你很快就会融入那些腐败的 人群中,收红包、说假话,最后为他们也为自己辩护。中国的大学新闻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幸恰恰陷入了这样陷阱:按照宣传模式学出来的知识只能适应于宣传机 构,只有少数人才能艰难胜出。所以,越来越多的出色记者根本在经历中和新闻无关。
如果你还想什么新闻理想的话,请首先向自己证明,自己万一被迫离开新闻界,也能活的很好。因为这样你在你自己心中就有一个底线:我永远不说假话,一 直到你们把我开除,我会像李敖一样,照样富裕生活。这个底线就是你的勇气所在。这样的人是无所畏惧的。我花了6年的时间,向自己证明了这一点,才迈入新闻 的不归路。这样,我才能坚持我自己的理念,才能坚持到新闻自由的那天。
……
”
虽然不做新闻,道理一样。生活有保障才能真的对这个世界保持童真吧。所以即便是要自己努力工作,和自己又什么矛盾的呢。
但是很遗憾,王小波死的太早而且生活也并不风光,让这个命题不得满证。这就是归根结底迷笛什么么关注现在的冯唐:得有这么一些人,能靠自己把自己养活得不错;然后同时,为了心灵生活。
为了拖延时间又敷了一个保湿面膜才总算写完。
而起因是,今天从ZL那里借到了冯唐的杂文《猪和蝴蝶》。
3 comments:
xiexie
啊……不知道为什么写谢谢啊。
不过还是说一声,不客气啊:)
李敖给你电话了么?他告诉我,你跟他讲的是一个意思:-0
Post a Comment